1、杜聿明是国民党将领中比较早的注意中原战场的人
1948年6月,国民党南京政府中枢人事变化,原国防部长白崇禧调任华中“剿总”总司令,国防部长由何应钦继任,参谋总长由顾祝同继任。此时,杜聿明被任命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
8月10日,华东野战军准备进攻济南,蒋介石为了支援济南作战,夹击解放军,同时为了巩固陇海路东段,将华东地区主力编为三个兵团。
8月23日,朱德在解放军总部召开的会议上指出:“自古以来谁在中原取得胜利,最后胜利属于谁的问题就能解决。”要求中原地区的解放军待条件成熟时与国民党军决战。①
9月4日,蒋介石任杜聿明为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主任兼第2兵团司令官,孙元良任副主任兼第十六兵团司令官。第二兵团集中于商丘,黄百韬第7兵团集中于新安镇,李弥的第13兵团集中于宿县固镇,即主力摆放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津浦两大铁路干线上。此时,王耀武要求杜聿明将整74、整83等师增援济南,否则守不住。杜认为只要加强工事即可,守十五天增援部队即到。王认为如先调一个师,守20天也无问题。杜回南京向蒋介石汇报,蒋未予理睬。鉴于解放军即将攻取济南,王耀武再次飞南京要求增兵,蒋介石即令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于17日将整74师空运济南。
9月16日,华野发起济南战役;同时组织了强大的打援兵团。9月17日,蒋介石命杜聿明率第2、第13兵团由徐州以西陇海路沿线北上驰援济南,令黄百韬7兵团由新安镇向徐州集结,准备沿津浦路北上做牵制性攻击。由于济南机场遭到炮击,整74师空运济南计划只进去一个团就停止。杜聿明指挥第2兵团第5、第70、第74、第83师等部由商丘北援,发现解放军部队在兖州附近有强大的打援兵团,严阵以待,遂不敢北进。济南守军吴化文部起义,9月24日,解放军攻克济南,菏泽、烟台、临沂等地国民党军弃城而逃,山东境内除青岛和南部海边少数据点外,山东全境解放。
济南战役结束的当天,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粟裕向中央提出打“淮海战役”的建议。即第一阶段以苏北兵团攻占两淮;全军主力位于宿迁及运河车站沿线两岸,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第二阶段攻占海州、连云港等地。9月25日,中央军委回电表示同意,但提出第一阶段应歼灭黄百韬兵团于新安镇、海州;第二阶段攻占两淮、高宝地区;第三阶段歼灭海州、连云港、灌云之敌。②
此时,杜聿明已经意识到与共军争夺中原的必要性,认为共军迟早要来争夺战略要地徐州;徐州一失,不但中原、华东,而且首都南京都难以保存。为了保证徐州的安危,杜聿明向蒋介石提出:乘华野山东兵团打下济南亟待休整之际,集中主力兵团北上与其决战,一举重创华野主力,以防止华野和中野会合联手争夺中原。这在国民党将领中应该说是比较有远见的。9月30日,杜聿明带着《对山东共军攻击计划》到南京交参谋总长顾祝同核定。
杜聿明总结了以往国军的失败,指出:像济南那样,以一定的兵力坚守主要的战略要点,吸引共军攻击,待其攻击受到顿挫时,再以强大的机动兵团由外线增援,包围共军,配合守备兵团内外夹攻,消灭共军的战法,已证明不能成功。而每失一城市,部队便被消灭一部分,丧师失地,士气衰落,无法挽救战局。因此他主张乘共军华野、中野两大野战军东西分离,相隔较远的机会,主动放弃陇海线上的城市,如郑州、开封、商丘等,集中一切可集中的兵力,主动进攻,寻求华野一部,“一举歼灭,进而击破其主力,达到收复泰安、济南之目的”③;
华中“剿总”之主力则在豫西方面多方牵制中野主力,以利徐州“剿总”部队之作战;兵力部署上,决定第13兵团接替第三绥靖区在徐州的防务,第三绥靖区部队与第2、第7、第16兵团共同参加攻击,由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统一指挥,置重点于鲁西南方向,采取奇袭手段出击。
杜聿明向顾祝同汇报此计划时说:“我们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法,即将主力集中,形成一个圆形态势,使敌人钻不了空子,吃不掉部队,一旦抓住敌人一部,即迅速放胆猛攻,将其包围消灭。万一敌人狡猾,主动现行撤退,我军以不为敌人所迷惑,改变原定计划深入敌区,而是按原定计划采取钓鱼战法,诱敌攻击顿挫后,再行包围消灭敌人。只有将敌人主力击破后,我军才可以继续北进,收复泰安、济南。万一在这期间中野窜到徐州附近,我军即将华野阻止于微山湖以东敌区,先集中主力,协同黄维兵团击破中野后,再视情况击破华野。”杜聿明认为成败的关键是“华中的黄维兵团是否能将中野牵制住。如果能牵制住,徐州方面打华野各纵队是有胜算把握的。”④
10月2日,杜聿明携带《对山东共军的攻击计划》由南京飞北平晋见指挥东北战事的蒋介石,但蒋介石正为东北战事烦心不已,根本无计考虑华东,当时未表态。次日,蒋介石批示:“此案可行,交顾总长核办。”
回到南京,杜聿明将计划征求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的意见,白表示“完全同意。”杜返回徐州向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汇报后,即命令郑州孙元良兵团立即东移商丘西北的柳河附近集结,准备担任攻击作战任务。
10月7日,杜聿明在徐州召开军事会议,召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黄百韬等开会,部署向山东解放军发动大规模攻势作战任务,并定于10月15日发起进攻。要求各兵团迅速作好一切攻击准备,各绥区加强戒备,注意监视共军的行动。
10月15日,邱清泉、孙元良、李弥等三兵团做好进攻准备,企图在兖州、济宁、大汶口等地寻歼解放军一部。是日晨,当杜聿明正准备驱车从徐州到商丘指挥作战时,忽然接到蒋介石从南京打来的电话,令其取消原定进攻计划。到机场去等候飞机去沈阳。
此时正是辽沈战争紧张之时。东野对锦州发起攻击,蒋介石要杜聿明前去“救火”,让杜聿明接替卫立煌东北剿总司令官职务。杜聿明杜称病,对参军罗泽凯说东北不能去,理由是卫俊如(立煌)的能力见解都比我高,经验丰富,还是卫在东北有办法。我在徐州还有任务,现在部队沿铁路线摆着,万一共军发动攻势,来个措手不及,势将一塌糊涂。杜又分析到:“东北失败已成形成,谁也无法击退共军的攻势。现在重要是是徐州,万一再遭到失败,则南京亦危,半壁江山也保不住。大家应该向老头子建议,赶快对东北定下决策,要守就让卫立煌守着,尚可牵制共军主力不至于马上入关;如果东北守不住,就干脆从营口撤退,免得一个一个被敌人吃掉,然后集中兵力巩固徐州,相机击破敌人的冬季攻势。”⑤
第二天,杜聿明见蒋介石后,说:“我觉得还是卫先生在东北,我回徐州比较好。”蒋介石说:“徐州不要紧,重要的还是东北。你去接替卫立煌,指挥廖耀湘打到锦州。主要是美国人说,只要守住锦州,将东北主力移到锦州,美国就可以大量援助我们。”⑹
杜聿明的谋略与蒋介石谋略发生抵触,杜聿明坚持认为:“目前徐州之战关系极大,原定攻击目标尚未实施,有赶快回徐州的必要。”蒋介石刚愎自用,仍任命杜聿明为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热冀辽边区司令官,司令部设葫芦岛。
杜聿明眼睁睁自己对山东共军攻击计划泡汤,只得说:“我认为徐州比较重要。如果校长认为葫芦岛重要的话,那么您决定好了。”⑺
东北局势发展一如杜聿明的预测。东北野战军夺取锦州后,形成关门打狗之势。蒋介石命令廖耀湘夺回锦州,卫立煌则指望廖耀湘撤回沈阳,还叫赵家骧在辽中架几座桥梁,以备廖退不到营口就退到沈阳。廖耀湘在辽西走廊向黑山猛攻,与共军激战,后指挥部被共军袭击,逃到新二十二师师部,卫立煌命廖撤回沈阳,共军主力抵达台安、盘山,将廖四面包围,廖五个军被截数块,遭全歼。杜聿明离沈飞葫芦岛,计划撤退营口、葫芦岛的军队。卫立煌离沈,亦到葫芦岛,11月2日,沈阳解放。
当长春、沈阳(11月2日)都丢了,杜聿明在葫芦岛指挥东北残部撤退。他有私心,认为下一步共军必打徐州,为保证徐州不失,想把这些部队撤到徐州。过了两天,蒋介石来了命令,将原属华北剿总的部队仍归傅作义指挥;第三十七、第五十二、第五十四军全部撤上海、南京。杜聿明的如意算盘落空。
2、以赴刑场的心情上战场
10月22日下午,在南京马标国防部大楼里,何应钦与参谋总长顾祝同等人,和第三厅即作战厅厅长郭汝瑰等,讨论与共军决战中原的会战计划。他们都认识到中原会战将在徐州方面进行。
由于徐州“剿总”的部队分散在东起海州、西至郑州的陇海路上,形势不利,而且中野向禹县方面移动,何应钦等判断中野有协同华野打中原大战的可能。因此都主张放弃陇海线上一些城镇,集中兵力,于徐州外围以应付即将到来的作战。以华中“剿总”第2、第15军加入黄维第12兵团序列,进出周家口,依情况策应徐州剿总或华中剿总作战,建议由白崇禧统一指挥两大剿总,并指示郭汝瑰起草《徐蚌作战计划》。
郭汝瑰根据何应钦“守江必守淮”的指导思想,制定了徐州方面采取攻势防御,主张徐州“剿总”除以一至两个军坚守徐州外,所有陇海线上城镇一律放弃,集中所有可以集中的兵力于徐州蚌埠之间津浦铁路两侧形成重点,作战略防御。无论共军由平汉路、津浦路或取道苏北南下,均集中全力,寻共军决战。为了配合徐州方面的作战,华中“剿总”必须以何为兵团进出周家口附近。可放弃郑州、开封、兰封等城市、白崇禧统一指挥两大“剿总”等作战计划。该计划得到蒋介石的首肯。⑻
11月30日,白崇禧来南京国防部开会,讨论中原会战计划,同意指挥两大“剿总”;但由于美国人暗中支持李宗仁,决心拆蒋介石的台。第二天白崇禧就反悔了。《徐蚌会战计划》得到蒋介石的首肯。11月3日,第三厅副厅长许朗轩带着《徐蚌会战计划》飞葫芦岛征求杜聿明意见,另带蒋介石的信:“如吾弟同意这一案,希即到蚌埠指挥。”杜聿明原则同意,但不愿意马上去,因为害怕背上“放弃徐州”的罪名,受到舆论攻击。想借葫芦岛撤兵拖延时间。等徐州及其附近军队撤到淮河附近时再去指挥。提出“撤退之事情刘峙负责。”
11月4日,顾祝同到徐州,同时令周志道第一百军星夜开海州。后改令放弃海州,中途返回,并令黄百韬掩护海州的李延年向徐州撤退,黄百韬在新安镇等了两天才开始西撤。5日召开军事会议,部署该计划,令各部回去行动。但已经来不及了。
11月6日,人民解放军从东西两线已发动了强大攻势。11月8日,杜聿明到北平。9日中午,傅作义请其吃饭,席间告诉杜:八日晚上,徐州以北贾汪的何基沣等起义了。杜聿明当时连饭都吃不下去了。一种恐惧感骤然涌上心头。匆匆离开北平,当晚回南京。他急于了解徐州的情况,立即赶往顾祝同家中。听见顾祝同与刘峙通电话,刘说:“黄主力过运河时损失很大,现退到碾庄附近,现在稳定一些。”杜问:“为什么徐州附近我主力不照徐蚌会战计划撤退到蚌埠呢?”顾说:来不及,李延年未撤回,共军已经发动进攻了。
徐州方面的混乱场面和国民党内部的矛盾,使杜聿明心烦意乱,认为大势已去,徐州就好像一个刑场,不是打死就是俘。⑼希望老婆曹秀清能从上海来,出面给他打掩护说腰腿疼,不能去徐州。但老婆没来,很失望。又去见张治中,想问和谈的事,张告之蒋介石要打啊。
10日午后下午,杜聿明参加蒋介石官邸会报,会上郭汝瑰宣读计划,命黄兵团死守碾庄,以李弥兵团附七十二军守徐州,令邱李兵团回徐州迅速东进。杜聿明并于当晚回徐州,顾祝同要将刘峙调蚌埠指挥,杜聿明没有同意,只有一个要求,即不一定按今天会议的要求去做。即要按自己的主张行事,顾同意了。
3、杜聿明怀疑郭汝瑰是共谍,他的怀疑有根据吗?
杜聿明为什么提出要按自己的计划而行动呢?因为,他怀疑郭汝瑰是共谍。
1947年2月,在莱芜战役时,国民党军惨败,有山东方面逃回去的人告诉杜聿明,国防部里有内奸,郭汝瑰有可能通共。其实,郭汝瑰果真是中共秘密党员。1929年,郭汝瑰在杨森部队中,已经秘密参加了共产党,一年后,由于情况变化,与组织失去了联系。抗战期间,郭汝瑰到了重庆,见国民党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各方面腐朽透顶,与是千方百计希图与共产党恢复联系。1945年3月,郭汝瑰遇见任廉儒,与地下党取得联系,并提供一些国民党的军事情报。在任廉儒的介绍下,郭汝瑰秘密会见了中国代表团董必武同志。
早在1947年2月,当时的参谋总长陈诚任命郭汝瑰任国防部第三厅厅长,郭汝瑰很犹豫;经地下党任廉儒分析,认为他任作战厅长更有利于情报工作,于是郭汝瑰欣然同意。当时国民党主力向山东解放区发起进攻,郭汝瑰根据蒋介石的指示,制定了作战计划,并将情报交给任廉儒,还特别强调在这一次的战斗序列中,有张灵甫整编74师,全部美式配备,要解放军特别小心。果然,在孟良崮之战中,解放军有备而来,全歼整74师。
战后,国防部派新闻局局长邓文仪去调查失败的原因。邓文仪,黄埔一期生,早在蒋介石在江西剿共,建立南昌行营时,邓文仪就是情报处长,是搞特工的专家。他在山东偶然听到一个高级军官说郭汝瑰是共谍。但因为没有证据;于是邓文仪只是告诉了与郭汝瑰有矛盾的杜聿明。从此,郭汝瑰成了杜聿明的一块心病。
杜聿明怀疑郭汝瑰是隐藏在蒋介石身边的“共谍”,他为什么不报告蒋介石把郭汝瑰抓起来吗?原因是杜聿明也没有证据;他与郭汝瑰同为黄埔同门,搞不好,打不着狐狸再弄一身骚。因此,他决定有些计划要自己行事,以防泄漏。
杜聿明在前往徐州时飞机迷航,耽误到夜半一时才到达。杜聿明了解了战况后,认为华东共军主力目前不是直接进攻徐州,而是集中主力先消灭黄兵团,以有力一部打援。徐州以西黄口、九里山以北至不老河北岸之共军只有极少一部牵制我军,可以大胆调兵。应该说杜聿明的判断是正确的。有了正确的判断就应该有相应的对策。于是提出两方案:
第一方案:令黄兵团守碾庄,第十三兵团守徐州,以第二、第十六两兵团会合黄维十二兵团先击破中原野战军,关键看黄兵团能否坚守一个时期。这个围魏救赵的作战方案的确很高明。中野的力量比起华野要小,而且在战役之初,集结也未到位,以国民党三个主力兵团围歼中野,应该问题不大。这也是杜聿明在南京军事会议上没有提出来的方案。果真执行,解放军还真有麻烦。可惜的是福将刘峙胆太小,害怕杜聿明带队如果寻找不到二野主力,又耽误援救黄百韬,吃不了兜着走。于是刘峙等坚决反对第一案。杜聿明也没有办法。
第二方案:以十六兵团守徐州,以第二、第十三兵团全力解黄兵团之围。但如黄维十二兵团被中原野战军牵制,不能到达徐州,要击破华野则感兵力不足。
但这个保守的方案很快得到刘峙等人认可。⑽
11月11日,第二兵团司令官邱清泉从商丘到达徐州。此时,中野已抽调主力南下,当面只有两个纵队,于是刘峙才决心将第二兵团东调,协同第十三兵团解黄百韬之围。13日开始向东攻击,最多进6、7公里。杜聿明认为照此速度一个星期可以打到碾庄。14日,发现共军打援部队越大越坚强,白天攻占的阵地,晚上又被反攻回来。14、15、16日战斗激烈,17日,共军经双沟向东南两路撤退,杜聿明以为共军崩溃,命令全线追击,受到共军在二线阵地的顽强抵抗。这就是国民党宣传的所谓“徐东大捷”。22日,黄百韬兵团在碾庄被歼灭。
11月23日,杜聿明与刘峙到南京参加蒋介石官邸会报。会议程序还是由郭汝瑰报告下一步作战计划。即提出以打通津浦路徐蚌段为目的,徐州方面主力向符离集方向进攻,孙元良兵团及黄维兵团向宿县进攻,南北夹击,一举击破共军,打通徐蚌间交通。蒋介石令杜聿明就按这个作战计划部署攻击。杜聿明认为如果孙元良兵团与黄维兵团顺利合围固然是好,但是万一时间上出现了差池,或者兵力不足,导致打不通,黄维兵团又有陷入重围的可能。于是,他建议调三个军向蚌埠集中,参加战斗;另外再设法抽调两个军。蒋介石说调五个军不行,想办法调两三个军,但必须按计划执行。杜聿明返回徐州后,组织兵力,向符离集方向攻击前进,这是他第二次执行郭汝瑰的计划,一时间炮火连天,杀声不绝于耳。然而,蒋介石许诺的那五个军,却迟迟没有出现。其实,当时的军力分布和白崇禧的掣肘,决定了蒋介石根本不可能再抽调其他部队赶来增援。黄维兵团本想赶去救黄百韬兵团,却没想到自己反而成了瓮中之鳖。
这就是杜聿明按照蒋介石命令执行计划的结果,没救出黄百韬,又搭上了黄维兵团。
11月28日上午,杜聿明奉蒋介石命令到南京开会。杜认为:当务之急无疑是救黄维。在官邸会议之前,杜聿明特地私下找了一次顾祝同。杜聿明的意见是,集中一切兵力与敌人决战,否则黄维完了,徐州不保,南京亦危矣!顾祝同垂头丧气地说:现在只有放弃徐州,出来再打,你看能不能行?杜聿明反对。他认为放弃徐州就不能恋战,要恋战,就不能放弃徐州,放弃徐州出来再打,这就等于把徐州三个兵团马上送掉。只有让黄维在双堆集坚守,牵制敌人,将徐州的部队撤出,经永城到达蒙城、涡阳、阜阳地区,以淮河作依托,再向敌人攻击,以解黄维兵团之围。最后,他又向顾祝同提了唯一的一个要求,此计划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即坚决不告诉郭汝瑰。不料,在官邸会议上,郭汝瑰报告作战计划也主张放弃徐州,主力撤离徐州,路线则经双沟、五河与李延年兵团会师之后西进,以解黄维兵团之围。
杜聿明当时就反对,站出来质问郭汝瑰,说东边都是水网地带,我们那么多重装备,那些武器怎么办?是不是要送给共产党?
杜聿明一语道破郭汝瑰的目的,也引起蒋介石对郭汝瑰的不满。当时,会场顿时大乱。侯腾问杜聿明:“左翼打不得,从右翼出来攻击如何?”杜聿明回答也要看情况。有人杜聿明问:你的意见如何打,说说嘛!杜聿明看了顾祝同一眼,笑而不答。此时,顾祝同对蒋介石说:要光亭到小会议室谈谈。蒋介石到了小会议室后,杜聿明说:“校长,学生已与顾老师商量好了,部队从徐州出来,不能恋战,从右翼而不是左翼,经永城到达蒙城、涡阳、阜阳地区,依托淮河,再向敌人攻击,以解黄维之围。”蒋介石频频点头。出了小会议室后,蒋介石问参加会报的人:“还有什么意见吗?路线问题由杜总司令相机行事。散会。”⑾
4、杜聿明究竟有什么出奇制胜的高招,他能按自己的想法达到目的吗?
11月28日晚,杜聿明返回徐州,向刘峙报告南京军事会议放弃徐州的决定。次日,刘峙飞蚌埠指挥。杜召集孙元良、邱清泉、李弥三人开会传达蒋的决策,决定30日发动大规模进攻,迷惑解放军;晚撤出徐州,目的在奔双堆集解黄维之围,采取滚筒战术,逐次掩护撤退。同时规定了各部队的行动统制地区。由于各部行动不一,行动迟缓,未能达到目的,反而暴露了目标,杜聿明的指挥部与各部失去联系,控制不了局面,形成大乱,反而使解放军无阻碍地到达萧县地区。徐州城里火光冲天,人马争先恐后,互相拥挤,道路阻塞,以致后卫人员和辎重车辆多倍解放军俘虏。12月1日晚,徐州解放。
3日,各兵团正向永城前进,杜聿明接到蒋介石空投的亲笔信,指责杜聿明“一意逃走,将又居被动,望停奔逃,全力作战。”蒋介石不但不令战略掩护部队竭尽全力掩护,而主力直奔双堆集,反而令部队停止前进,说“应速决心于两日内立即解决濉溪口,马庄一带敌部(不足四万人),此为各个击破之唯一良机。如再迟延,则各方之敌必于三日后麇集弟部周围,又处被动矣。此机不可失,切勿再作避战迂回至途,。弟南下十五万众,皆聚集在吴集周围地区,此最不利,应即分路前进,向敌出击,否则臃肿滞迟又将坐待被围矣。如欲占领永城,牵制敌主力,可派有力部队进占,切不可全部进取。据报马庄敌之先统一今晚必可先我占领永城,则我军又落后一着。若再以主力攻城,是最不上算。此时应决心觅敌之主力而歼灭之唯一急务。”⑿
杜聿明认为按照蒋介石的命令,必将招致全军覆没。原想抵制蒋的命令,但又怕解不了黄维之围,将替蒋背黑锅,陷入两难的境地。当即命令各部停止前进,召集将领开会后,决定服从命令,采取三面掩护,一面攻击,逐次跃进的战法,能攻既攻,不能攻就守,不让共军把部队冲乱。
当晚,杜聿明又接到国防部的命令,要杜聿明迅速决心在两三日内解决濉溪口、马庄一带之敌。杜聿明认为这时蒋介石又被郭汝瑰左右了。他很后悔11月28日未向蒋介石说明郭汝瑰是潜伏的共谍的看法,也没有和何应钦、顾祝同等咬死必须按自己的方案撤退。以至于计划一再变更,还耽误了宝贵的一天行程。
是日晚,各部按蒋介石命令向濉溪口前。但在右翼和左翼发现共军,形成包围之势。4日,杜聿明严令邱清泉攻击前进,孙元良、李弥严守阵地,同时要求蒋介石进行空投,蒋介石回复6日才能空投,但解放军已了解杜聿明的企图,三面包围过来。6日,解放军全面进攻,突破国军阵地多处,形势危急,邱清泉、孙元良说:目前唯一的办法是请杜主任独断专行才可以挽救大军。杜聿明沉痛地说:“如果三天前大家同意尚可全师而退,对得起老头子;现在恐怕已经晚了,既违反命令,又不能全师,有何面目见老头子?”邱清泉认为还有力量打出去。杜说,一个兵团如果能突出一路还行,反之不如按蒋的命令坚持打到底。但邱、孙、李弥等坚持突围,杜只得同意。但邱、李都未突出去就被解放军打回来,孙元良突围失败。军长胡林聪、汪匣铎等被俘,只有孙元良只身逃跑。7日开始,邱李兵团向共军攻击,8、9日依然进攻。10日解放军发动攻击,包围圈缩小。杜聿明哀叹:“不是学生不能战,而是老头子瞎指挥!”这样陷杜聿明集团于包围。
12月19日,杜聿明向蒋介石提出上中下三策:上策:必要时放弃武汉、西安,集中兵力于共军决战;中策:各兵团持久固守,争取“政治上的时间”即和谈;下策:突围。此时,杜聿明空军署长董德明议论:淮海战役对国民党政权的影响,认为平津一失,东野将挥师南下,南京将不保,蒋介石只有逃到台湾,寄身于美国人篱下了。事实证明杜聿明预测是正确的。
1949年1月5日,南京空军开始空投,蒋介石催杜聿明赶快突围;杜聿明知道蒋介石采取突围下策,说弹粮未足,将士无力,蒋介石复电:准再投三天,务必准照实施。
6日开始,共军发动声势浩大的攻击,9日黄昏,杜聿明到陈庄第五军司令部,杜聿明向蒋介石发出最后一封电报:“各部队已混乱,无法维持到明天,只有当晚分头突围。”
本来,杜聿明是完全有逃出包围圈的机会的,而且可以冠冕堂皇地走的,可是被他拒绝了。陈官庄被围40多天,蒋介石曾电杜聿明:“听说吾弟身体有病,如果属实,日内派飞机接弟回京医治。”邱清泉也打电报请蒋介石接杜回京。杜聿明回电说:“生虽有疾病在身,行动唯艰,但不忍抛弃数十万忠勇将士……生一息尚存,誓为钧座效忠到底!”⒀
陈毅还多次写信敦促杜聿明投降,12月17日,毛泽东还写了《敦促杜聿明投降书》。但杜聿明已决心为蒋介石尽愚忠。由于杜的反动态度,中共12月25日宣布的43名国民党战犯,杜聿明名列36名。
1949年1月9日晚,杜聿明带着副官、卫士10多人离开大队单独行动,后来被俘,自杀未遂,杜聿明遂被抬到四纵指挥部。四纵政委郭化若听说抓住大学长杜聿明,立即和陶勇来见。郭化若与杜聿明谈到淮海战役与辽沈战役的看法,两人还有一场辩论。杜聿明说:“自己不想参加这次战役,我们的覆没是蒋介石听信刘峙的话,没有听我的,才导致了大失败。”郭化若认为:“是蒋校长发动了反人民的内战,战争性质决定你们必然失败。”陶勇则认为:“泥腿子打败了黄埔生。”之后,派人把杜聿明送到华野指挥部。
当时,陈毅司令员表示要见见杜聿明,杜抱着与共产党势不两立的立场,拒不见面。经过十年的改造,杜聿明于1959年12月4日获得特赦。并多次受到周恩来、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2月13日,周恩来、陈毅等接见杜聿明等人员。杜聿明对周恩来说:“学生对不起老师,没有跟着老师干革命,走到反革命的道路上去了。真是有负于老师的教导,对不起老师!”周恩来说:“不能怪你们学生,是老师没有教好!”杜聿明又对陈毅说:“我在淮海战场刚刚被俘时,老总要见见我,我当时抱着与共产党势不两立的反动立场,拒不见面。确实是顽固透顶,应该最加一等。”陈毅笑着说:“过去的事就让他过去吧!”
1960年5月,周恩来、陈毅在人民大会堂接见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邀请杜聿明作陪。周恩来向客人介绍杜聿明:“这位是杜聿明将军。”蒙哥马利问:“杜将军,你的百万大军到哪里去了?”杜聿明指指对面的陈毅:“都送给他了。”蒙哥马利又问:“一个也不剩吗?”杜聿明指指自己:“就剩下我一个。”
5、结论:
《红楼梦》中有首诗曰: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杜聿明与其他国民党将军相比,的确棋高一招。他对得中原者得天下体会犹深,因此,他是比较早认识到淮海地区的重要性的;并有自己的对策,即尽快消灭中野或华野一部,绝不能让其联手。尽管战局变化,他的职务多变,但他心目中的徐州的重要性是无法取代的。当蒋介石瞎指挥,计划屡变时,杜聿明却不敢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再加之他认为国家是蒋介石的国家观念,表现出愚忠思想。他虽然对郭汝瑰的身份表示怀疑,但由于缺乏证据,怕被蒋介石认为他是破坏团体团结的罪魁;在战场风云瞬息万变的当口,时间就是生命,蒋介石不但不令战略掩护部队竭尽全力掩护,而主力直奔双堆集。反而令部队停止前进。这样最终使杜聿明集团陷于包围,导致了最后的失败。但杜聿明的失败乃是国民党的失败,是大势所趋,即便蒋介石能听从杜聿明的方案,只不过或能苟延残喘蒋家王朝失败的时间,但由于人民抛弃了蒋介石,国民党的失败和共产党的顺利绝不会因为一两位良将的存在而发生逆转的。
─────
①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三卷235页。
②③④曹剑浪编著《淮海战役纪事》,第34、39一40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
⑤⑹⑺郑洞国等著:《杜聿明将军》,第82、83、85页。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4月。
⑻郭汝瑰《郭汝瑰回忆录》第320、323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887年9月版。
⑼⑽⑾郑洞国等著:《杜聿明将军》,第96、第99、第101——102页页。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4月。
⑿郭汝瑰《郭汝瑰回忆录》第337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887年9月版。
⒀郑洞国等著:《杜聿明将军》,第110页。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4月。